為破解礦區排矸、排灰作業效率瓶頸,鐵路運輸部精準把脈、靶向施策,采用“微創手術式”線路改造方案,高效推進三號排矸線改造工程,為礦區生產高效運轉提供了堅實保障。
三號排矸線作為礦區各煤礦排矸、排灰的核心通道,日均通過排矸、排灰車輛100余輛,是保障礦區資源循環利用的關鍵樞紐。然而,三號排矸線轉頭線受限于1道145米、2道150米的有效作業距離,單次僅能容納8輛自翻車進行轉頭作業,導致機車車輛頻繁往返三號排矸線,排放效率低、運輸周期長,成為制約礦區整體生產效能的突出短板。為徹底破解這一難題,鐵路運輸部成立專項技術組,通過現場勘測、方案比選,最終確定“擴容線路、復用資源、強化能力”的改造方案,以最小投入實現最大效能提升。
針對原轉頭線容量不足問題,鐵路運輸部統籌現有資源、科學調度人員與機械,通過“分段施工、交叉作業”模式,在5天內高效完成全部改造任務。將轉頭線1道有效作業距離延長至218米、2道延長至224米。累計投入工程設備25臺次、人員75人次,新鋪軌74米,使用50GK/M鋼軌148米、砼枕扣件480套、搭配魚尾板12塊、魚尾螺絲72套。同時,堅持“能用盡用、能修盡修”原則,采用其他工程撤換后修復的砼枕120根,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投入。此外,同步實施起道、撥道作業共150米,確保線路平順度與安全性,延長設備使用壽命。
改造工程現已全面竣工通車運行,改造后的三號排矸線轉頭線運輸效能實現質的飛躍。單次排放能力由改造前的8車增長至16車,提高了礦區排矸、排灰作業能力。同時,在同等排矸、排灰量作業時,機車占用臺次減少50%,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與機車磨損,緩解了礦鐵運輸壓力。